“刷脸测温”“云计算”“大数据”……北京化工大学扎实筑牢疫情防控常态化“信息化防线”
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在学校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的指导下,信息化办公室(信息中心)协同各职能部门,采用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化技术,聚焦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系统化多层次信息化疫情防控体系建设、教学全环节全过程技术支撑和为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升提供技术支持等重点领域,多措并举谋创新,凝心聚力重实效,用不断提升学校信息化服务质量水平践行初心使命,扎实筑牢学校“信息化防线”。
图为学校南门的测温通道
“驻足、扫码,上报信息……”,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北化校园里,教室、食堂、图书馆、宿舍等场所“进门出门扫一扫,位置路线报一报”的提示语和二维码随处可见,只需几秒钟,进出人员的身份、位置等信息就可即时汇总到学校大数据管理平台,轻松实现师生校园行动轨迹的实时追踪。
图为校园内张贴的进出门扫码提示标语
这些成果均依托于多年来学校信息化建设的成果,信息化办公室负责人介绍说:“我们不但可以实时追踪师生个体的行踪轨迹,还可以精准确定特定人员在某时间段、某地点周边人员情况,这对第一时间及时处置各种突发情况非常有效,用大数据技术助力学校治理工作开展,这也是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趋势……”
打破“数据孤岛”,加快建设基础数据平台
突发的疫情是一场“大考”,对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加大基础数据平台的建设力度,充分发挥数据中心的“头雁效应”,成为考验学校信息化建设成效的一道“必答题”。
据了解,数据中心是北化疫情监控体系的“中枢神经”,需要完善校内人员基础数据,将学校人事、教务、研究生管理等业务系统的“数据源头”联通起来,打破“数据孤岛”,真正实现即时有效的信息互联共享。
图为北京化工大学疫情防控智慧大屏
在“中枢神经”数据中心的协调下,有效保证了全校近3万人信息安全、真实、准确,保障了各应用系统正常有序运行。同时,信息化办公室还依托数据平台建设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累计统计师生上报各类数据60多万条,在北京疫情期间,通过信息上报自动定位地址信息,筛查中高风险区域200多人,实现了数据快速筛查,快速统计,为保障师生员工生命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屏障”。
构建大数据网,打造智能化多层次疫情监控体系
常态化疫情防控管理要求校内人员行动轨迹“可追溯”,信息化技术为今后返校复学工作的闭环管理提供了强大完善的监控体系。而这些看似复杂的数据采集,对校内师生来说操作却非常简单,只需停下脚步、拿出手机“扫一扫”就可完成。
图为参与复课演练的学生在教室内扫码
为此,北京化工大学已经在企业微信上开通了“疫情防控”和“返校打卡”的应用,方便师生在线操作,确保校外人员每天健康情况上报和校内早午晚三次健康数据上报,人员数据信息与返校系统相对接,可以实现校内校外上报系统的自动切换。
“为了实现利用信息化技术推进返校复学工作闭环管理,我们深化多个相关系统的融合,建立了多层次的健康情况上报体系,真正实现了师生校内行踪轨迹可追可溯。”信息化办公室老师介绍说。
5月27日,在央视、新华社等数十家权威媒体的见证下,北京化工大学举行了返校复课疫情防控演练,约50位“大学生”拖着行李箱模拟返校全流程,大家间隔一米,出示健康码、返校码、京心相助码和核酸检测报告后,然后通过刷脸测温系统快速测量体温……
图为参与复课演练的“学生”出示健康码等信息
图为参与复课演练的“学生”通过测温通道
采集到的这些数据会即时反馈到信息中心的大数据后台,做到师生从入校开始全部的体温信息和行动轨迹“可追踪”“可溯源”,让校内闭环管理工作“无死角”“无漏洞”。
此外,在校门口和校内的各关键楼宇同样安置了22个人脸识别门禁,教学楼、实验室、体育馆等场所进出口设置了1000多个二维码,每天可收集2000多次的扫码记录,可以实现两者的数据融合,并根据记录追踪个人行动轨迹。学校也可以通过实时关注各扫码点的扫码情况,掌握人员的密集程度,防止人员拥堵情况的发生。
图为参与演练的“返校学生”(中)进入教学楼时测量体温
图为学生公寓扫码测温点
创新业务布局,完善 “云端”教学信息化保障体系
疫情防控初期,学校就通过各种举措开辟出了线上教学的“主战场”,保障“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工作落实。面对疫情防控进入常态化的形势,信息化办公室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优化了“云端”教学的保障体系。
图为学校教师“云端”授课剪影
一方面,积极推动传统VPN访问建设,优化现有的两套VPN服务;另一方面,推动业务创新,使用反向代理服务保障校内教学资源的访问,方便校外师生访问“本科教务管理系统”、“在线综合教育平台”和“Moodle教学平台”,有效保障了教学工作有序开展。
图为VPN和反向代理服务器网络拓扑
图为反向代理服务访问情况(2月17日)
随着疫情不断发展,信息办进一步根据各项工作的实际需求,创新性地开展了网络录取面试、毕业在线答辩、网络考试,实现教学全环节全过程的信息化支撑。
这些信息化技术的实现离不开稳定校园网络的支持,信息办安排技术人员全员在岗,坚持24小时应急值守,确保校园网络服务“不掉线”。根据需求科学预判业务流量、趋势,合理调整带宽和服务器等资源,保证研究生复试、毕业生答辩工作和学生期末考试等工作有序开展。
2020年研究生复试期间,为保障录取面试工作顺利进行,信息办成功实施了公安库人脸识别对比的身份验证系统,实现10秒完成截图和人脸识别,顺利完成8400人次的身份验证,并在众多高校中推广使用。
同时,通过企业微信平台快速实现了全校一体化的教学和办公的“虚拟空间”,帮助师生远程教学,帮助科研、管理人员沟通协作,保障学校各级信息传递不因疫情而耽误。
“于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从校内到校外,从线上到线下,云计算、大数据、翻转课堂……信息化建设为学校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开创工作新局面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也为用信息化手段有效提升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积累了宝贵经验。
下一步,学校将持续探索信息化时代教育治理的新模式,着眼于教学、科研、管理和生活服务等校园全场景,既注重“信息”,更聚焦于“化”,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办学治校的各个环节,全力推进学校治理能力有效提升。
责编|田洺宇
美编|于思琪